国新办:“十四五”中医药七大重点工作!-尊龙凯时网址

国新办:“十四五”中医药七大重点工作!

2021-03-31 10:30:06      点击:
       3月29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四五”规划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多部委将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坚持突出中医药医疗服务核心价值,为健康中国助力。
 
  用好“两个”抓手
 
  聚焦“七大”领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在会上指出,“十四五”期间,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需要从七个领域,全面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一是聚焦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发挥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独特优势和作用。深化中医药疫病理论研究、中医药抗疫有效经验总结和临床数据挖掘,科学总结中医药防治的疗效成果。
 
  二是聚焦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推动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基层骨干实用人才等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聚焦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推进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建设,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四是聚焦高质量发展,促进传承创新和中药质量提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落实中药注册管理改革举措。
 
  五是聚焦遵循中医药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评价和标准体系。健全中医药科研方法、评价体系,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方法。推动中医临床诊疗标准、技术规范的制定。
 
  六是聚焦开放发展,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双边合作和与世卫组织等多边合作,让中医药“走出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高地。
 
  七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好中医药法执法检查。推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据悉,中医药坚持内外兼修,扬优势、建高地、强弱项、显特色、补短板、增供给,以编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两大抓手。
 
  聚焦心血管等慢病特色病种
 
  中药审评审批改革三大方向
 
  那么,中医药科技创新焦点在哪里?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守住中医药传承的根脉。强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和老药工技术、技艺的传承研究。
 
  二是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中医理论、中药资源、现代中药创制、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重大慢病及妇科、皮肤、免疫等优势病种和针灸及其他非药物疗法等,建设10~20个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协调创新网络,依托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建设30个左右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第三,要加强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加强中医药高端学术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前沿学科的人才培养。加快培养和集聚一批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在中药审评审批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配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继续完善中药的审评审批改革,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推动建立与中药临床定位相适应,体现其作用特点和优势的疗效评价标准,鼓励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效评价。二是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制,组织研究制定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意见,建立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特点相适应的审评模式,简化审批手续。三是构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重视“人用经验”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撑作用,按照中药特点、规律和临床实践实际,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路径。
 
  粤港澳三地中医药融合创新
 
  允许港澳名医纳入国家体系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构建粤港澳中医药发展擘画了顶层设计、路线图和纲领性文件。
 
  据介绍,国家层面已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纳入“十四五”整体规划。一是建立健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会商机制,推进建设方案落地实施,支持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分院、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二是要将港澳地区中医药纳入中医药发展全局,予以重点支持,允许港澳符合资格的中医药人员参与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还有歧黄学者、青年歧黄学者等人才培养项目,融入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和创新发展格局。同时支持6名港澳地区的中医师入选了青年歧黄学者项目,支持50多名澳门中医师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融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
 
  文字实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中医药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出台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教育改革、中药传承创新等配套文件,全国27个省份印发落实举措、17个省份召开大会部署,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全社会的关注度、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坚持突出中医药医疗服务核心价值,为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聚焦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发挥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独特优势和作用。完善中西医结合救治机制,加强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基地建设,深化中医药疫病理论研究、中医药抗疫有效经验总结和临床数据挖掘,科学总结中医药防治的疗效成果。二是聚焦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推动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基层骨干实用人才等特色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聚焦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推进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建设,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四是聚焦高质量发展,促进传承创新和中药质量提升。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落实中药注册管理改革举措。五是聚焦遵循中医药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评价和标准体系。健全中医药科研方法、评价体系,完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方法。推动中医临床诊疗标准、临床技术规范的制定。六是聚焦开放发展,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双边合作和与世卫组织等多边合作,让中医药“走出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高地。七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动设立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县创建工作,总结推广各地先进经验。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好中医药法执法检查。推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踏上了新征程。中医药系统将乘势而上、担当作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贡献!谢谢大家。
 
   
 
  我们知道,新时代的中医药发展不仅需要把精华传承好,更需要创新发展,请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考虑是怎样的?谢谢。
 
  于文明: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这位记者刚才提出了关于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的问题,我刚才在介绍下一步工作的时候也提到有七个聚焦思考,下面我再结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向大家介绍一下总体思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对中医药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对我们制定中医药“十四五”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药发展还存在着优质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中医药特色人才不足、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价值作用发挥不够、传承创新发展不够,适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特点的方法学和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体系还不健全,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落实过程中,特别是前一时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这一过程中都推进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党中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我们强化中医药服务平台支撑,有针对性加以解决,还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为此,“十四五”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内外兼修,扬优势、建高地、强弱项、显特色、补短板、增供给,以编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两大抓手,围绕刚才提到的“七个聚焦”,推动七大领域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这七大领域建设,包括加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建立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健全中药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中药产业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快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医药“走出去”;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和监测统计能力建设,推动中医药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国家发改委、卫健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农村农业部、药监局、医保局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启动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为我们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谢谢这位记者。
 
   
 
  刚才说到要让传统的中医药发扬光大,既需要传承它的精髓,也需要大力创新,请问在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会有哪些布局?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都知道,科技是国家赖之以强、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国之利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守住中医药传承的根脉。要加快《中华医藏》编纂出版项目的实施,推进中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保护和研究工作,推动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做好活态传承工作,制定中医药学术传承项目和传承人管理办法,强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和老药工技术、技艺的传承研究。
 
  第二,要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中医理论、中药资源、现代中药创制、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重大慢病以及妇科、皮肤、免疫等优势病种和针灸以及其他非药物疗法等特色疗法,建设10-20个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调创新网络,依托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建设30个左右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第三,我们要加强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实施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组织遴选一批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多学科交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队伍。提高加强中医药高端学术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前沿学科的人才培养。加快培养和集聚一批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鼓励中医药科研人员创新,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谢谢。
 
   
 
  ‘十三五’时期,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请问‘十四五’时期,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有什么规划?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
 
  谢谢这位记者,我先来回答一下。在总结“十三五”工作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一是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服务新高地。实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域、市域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建设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医,做强一批中医优势科室,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二是建设基地队伍,提升中医院应急能力。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建设。打造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升中医医院应急与救治能力。
 
  三是加强中医馆建设,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并加强内涵建设。在中医馆提供中医治未病、医疗和康复服务,推广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还要选择中西医能力都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四是创新医疗模式,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等,逐步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做到“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一方面,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形成“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诊疗模式。另一方面,鼓励科室间、医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将中医优势与西医优势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攻克癌症等重大疫病和更多的疑难杂症做出贡献。
 
  五是注重全民健康,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持续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逐步扩大0-36个月儿童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在医疗机构设置相关科室,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在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疾病早期干预等中医健康综合服务;在基层中医馆开展中医治未病和健康教育;在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科,提供中医妇幼健康服务。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病防治行动中,纳入中医药技术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孙志诚:
 
  刚才蒋司长作了一个很好的介绍,我再从规划的内容方面作一些具体补充。“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一道紧密配合,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总共安排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大力支持了670多个县级中医医院的建设,还遴选了110个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进行建设,也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同时支持19所中医药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也帮助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等产业,加强了59种中成药的大品种、101种中药饮片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总体上,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就像刚才央视记者朋友提到的,我们国家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通过长远规划的引领、重大工程的实施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疫病防治、中西医结合、专科特色等能力,从多个层面来谋划和开展工作,支持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
 
  一是打造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首先对于医学中心,要按照“揭榜挂帅”的工作思路,开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努力把它们打造成引领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沿医学研究高峰、优秀成果的转化高地以及顶尖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区域医疗中心方面,在过去两年试点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更多的高水平中医医院纳入到输出医院的范围,引导他们到患者流出比较多、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去建设以中医为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个举措来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的均衡布局。
 
  二是加快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刚才李昱司长也给大家介绍过,我们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在“十三五”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大概30个左右,能够形成若干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继承重镇,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蓄水池,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增厚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实力。
 
  三是打造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重大基地。要布局建设一批这样的基地,在组建疫病防治队伍、制定疫病防治技术方案、中医方药研制攻关和医疗物资储备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也希望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来提升中医药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控救治能力。
 
  四是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实现载体就是要在现有医院的基础上,遴选一批中西医结合开展得比较好的医院,进一步把它们打造成中西医协同的“旗舰”医院,为全国推广中西医结合模式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五是促进省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简单地说,就是要把省级优质资源扩容和下沉到地市一级,在现有的地市级中医医院当中选择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一批能够扎根省域、地市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夯实中坚力量,使更多群众在省域内就能够就近享有便利和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六是继续加强重点脱贫地区县级中医医院的建设。这也是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在脱贫摘帽后的五年过渡期内,对脱贫县保持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政策的总体稳定,继续补齐县级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短板弱项,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中医药事业。
 
  七是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我们还将继续支持医学院校的建设发展,引导各地将中医药院校作为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来助力深化中医药的教育改革,持续加力推动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
 
  谢谢。
 
   
 
  随着大众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一定程度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的情况,请问‘十四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提升产量和质量,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数量较少,这与过去新药审评标准与中药特点不符等原因有关,请问‘十四五’期间将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审批机制?谢谢。
 
  于文明:
 
  谢谢这位记者关注中药质量问题和中药创新问题,在中药质量的管理和中药审评注册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药监局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特别是发改委前一时期牵头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有一些比较实的举措,将在“十四五”加以深化和落实。具体的情况,可以请科技司的李昱司长向各位记者和大家介绍。
 
  李昱: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也很高兴大家关注中药质量和中药新药审评审批机制的改革。中药质量关系到中医的临床疗效,也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切,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人民群众也非常关心。“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一起就中药材的种质源头加强管理,加强中药材种植、工业生产、流通等全过程的管理,实施好道地中药材质量提升工程,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的种植水平,完善构建中药材的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质量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为中药材、中药工业、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让人民群众放心用中药。
 
  在中药审评审批及新药研发等方面,我们将配合国家监督管理局继续完善中药的审评审批改革,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推动建立与中药临床定位相适应,体现其作用特点和优势的疗效评价标准,鼓励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效评价。二是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制,组织研究制定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意见,建立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特点相适应的审评模式,简化审批手续。三是构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重视“人用经验”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撑作用,按照中药特点、规律和临床实践实际,构建中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路径。谢谢。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对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明确指示,请问在推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于文明:
 
  谢谢这位记者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特别是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都强调重视中医药的人才培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都有具体部署。“十四五”期间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下面请人教司卢国慧司长来具体回答你的问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
 
  谢谢你的提问。正像刚才文明局长讲到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人才也是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关键。我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把它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我们会同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了一批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也推出了一批人才培养的项目,还评选表彰了一批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在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在完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路径以及健全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快提质增效。
 
  今天借此机会,我想给大家介绍四个方面的重点考虑。
 
  第一,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人才成长特别是中医药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到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有效方式。前期我们会同教育部、卫健委已经针对院校教育出台了一份专门文件,促进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对院校教育这个环节作出了相对完善的顶层设计,应该说在凸显人才培养的特点方面有了一些很具体的改革举措,目前正在推动落实。“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围绕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师承教育方面,加大制度机制的建设力度,推出一批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也称为“歧黄工程”,该工程将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几位司长特别是发改委的志诚司长介绍时也提到了,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通过这个工程着力推出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另外还要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先进典型,特别是还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以及名老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重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这些举措,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与“十三五”相比,“歧黄工程”在项目数量、培养人员规模以及在投入上都将大幅增加。
 
  第三,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是服务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地方,也是我们中医药人才大有可为之地。在“十四五”期间,针对基层人才培养,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招收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培养一批本科学历的中医师。还将加大中医全科医生培养和基层卫生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培训,以此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为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十三五”期间,我们为长期扎根基层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了900多个工作室,我们计划再建1000个左右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力争实现县级中医院全覆盖,鼓励中医药专家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打造一支群众身边的名中医团队。
 
  第四,要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推动构建合理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把中医学的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评价标准,把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同时,我们也将推动建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长效机制,以此引导全国各地建立不同层级相互衔接的人才评价表彰激励机制,选树一批行业模范和典型,增强岗位职业荣誉感。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努力打造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特色人才队伍,使传统的中医药发扬光大,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找到高水平的中医,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谢谢。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方案中,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请问中国将如何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大局?如何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国际交流的空间?谢谢。
 
  于文明: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关注疫情防控工作。在抗击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中医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安全有效,价格相对便宜,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我觉得很多媒体也关注到了这次中医药的使用和中医药的疗效,世界各国的朋友和同仁也关注到了中国方案,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为抗疫作出了贡献。所以现在就有媒体说,中医药在迎来天时地利人和大好时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一波的中医药热,这也是世界各国之所以关注中医药的原因。所以我们觉得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是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贡献,让更多的世界人民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让中医药在服务中国人民健康的同时,也愿意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贡献。谢谢这位记者。
 
   
 
  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撑,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与以往相比有哪些特点?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刘群峰:
 
  谢谢你的提问。应该说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既需要重大政策的引领,也需要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此高度重视,2019年就启动了“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编制工作,我们同时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在“十四五”立项支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健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纲明确实施“中医药发展”专项,同时在“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有关国家专项规划中,都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其中,目前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实施。“十四五”时期,国家将重点实施以下的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
 
  一是以基本建设为重点的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名医堂工程、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等有关重大工程,还有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重大单体项目。
 
  二是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优势专科、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能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有刚才说的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也就是“歧黄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海外弘扬工程等。
 
  与以往相比,“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个是范围广。按照建高地、补短板、扬优势、促创新目标,“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覆盖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涵盖了国家、省、地市、县各个层级。第二个特点是力度大。一方面“十四五”的中医药单体项目投入力度比较大,同时加之项目数量多,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翻一番。第三是起步早。目前看“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做到了早谋划、早起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目前国家已经启动实施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还启动实施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治未病健康工程,还有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有关项目,可以说为“十四五”中医药振兴发展开了一个好头。谢谢。
 
   
 
  今年1月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份文件与以往政策文件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呢?谢谢。
 
  孙志诚:
 
  我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因为这份文件已经发布两个月了,一直没有机会给大家作一个很好的介绍。为什么要出这个文件,实际上就是八个字:问题导向、实招硬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各地区各部门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局面。2019年又有两个非常大的举措,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二是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这两个动作之后,应该说中医药的改革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刚才文明局长介绍到,中医药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但也确实应该看到,我们的中医药事业就像刚才文明局长开场时给大家介绍的,仍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像总量不足的问题、人才短缺的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水平还不高的问题、高质量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还有中医药特色不突出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去年中央指导组在武汉抗疫期间,孙春兰副总理就要求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起草这份文件。文件从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升中医药发展效益、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了28条非常具体的政策措施,应该说都是一些干货。
 
  刚才记者朋友问到,这份文件跟以往的政策文件相比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中医药管理政策要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特别是针对长期以来行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充分遵循中医药的规律特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比如说这份文件,允许学术经验继承人用医古文去替代外语考试,申请中医专业学位,这就打破了以前一律都要参加外语考试的一刀切做法,有一些老中医经验传承人不会外语,这还是得实事求是。再比如,文件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研究”三结合的全新临床证据体系,在中药的新药注册评审过程中,更加突出中医药“人用经验”的证据作用,因为有些方药,中国的老百姓已经用了几百年、上千年,不需要在动物试验让小白鼠去“点头”了。
 
  二是更加突出对中医药技术价值的有效激励。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医务人员主动用中医,扭转中医院“西医化”的局面。比如说,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应用历史悠久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支持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能够纳入到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这是比较大的进步。
 
  三是更加明确了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的工作方向。比如说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各类医院都要强化临床科室的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的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鼓励科室间、医院间还有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而且要把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的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又比如,还要健全中西医协同防治机制,中医药系统的人员要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要全面融入到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刚才文明局长已经作了很好的介绍。而且要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再比如,要完善西医学习中医的制度,把中医药列为本科临床专业的必修课和毕业的实习内容,而且还要增加课程、学时,试点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另外,还希望能够用五年的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等。
 
  四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刚才群峰司长粗略地讲了一句,中央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在“十四五”期间有希望或者要努力争取比“十三五”翻一番,这个力度是空前的。通过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实施一系列支持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工程,涵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医药开放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在这份文件里作了具体部署。
 
  谢谢。
 
   
 
  2020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在广州发布,方案提出构建粤港澳中医药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中医药高地建设新格局,请问在推进工作中,相关职能部门主要作了哪些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对该方案有哪些新的要求?谢谢。
 
  刘群峰:
 
  谢谢你的提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去年10月22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东联合召开了高地建设方案的新闻发布暨工作部署会,正式发布了建设方案,并对落实建设方案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广泛造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大湾区也引起了热烈反响。建设方案成为在国家层面推动粤港澳三地同题共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构建粤港澳中医药发展擘画了顶层设计、路线图和纲领性文件。我局在建设方案发布以来,将港澳中医药纳入中医药发展全局,予以统筹推进,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会商机制,推进建设方案落地实施,支持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分院、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二是将港澳中医药纳入中医药发展全局,予以重点支持,允许港澳符合资格的中医药人员参与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还有歧黄学者、青年歧黄学者等人才培养项目,融入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和创新发展格局。同时支持6名港澳地区的中医师入选了青年歧黄学者项目,支持50多名澳门中医师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融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
 
  我们在谋划“十四五”时,将做好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作为“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也予以了统筹布局。一是将相关内容纳入规划,明确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作为我们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规划部署。二是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对粤港澳中医药高地建设予以立项支持,明确启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工程。三是健全实施机制,在“十四五”规划实施中会有一个完整的监测评价机制,其中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高地建设等各项规划任务分别进行中期、末期评估,确保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地建设任务得以顺利实施。谢谢。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请问是否有计划与教育部合作,将中医药文化引进校园,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谢谢。
 
  卢国慧:
 
  谢谢你的提问。推动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让青少年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更能够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美德。刚才文明局长也讲了,近期中央出台的关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文件中,都对这项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进一步在中小学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前期我们配合教育部作了很多工作,各地也有很多实践,目前在教材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做了探索,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读本。在北京也有很多很好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很喜欢。这项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作为“十四五”期间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会同教育部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方面继续把教材做好,推动各地做好读本。另一方面做好课程设置、模式设置,使中医药文化教育能够跟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把中医药文化中孕育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孩子们的成长中,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中医药作用。谢谢。
网站地图